top of page

​案例分享

被監視器侵害隱私怎麼辦?

  • 作家相片: 律師好鄰居
    律師好鄰居
  • 2024年8月14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2月18日

【故事是這樣開始的】

在一個安靜的社區,有兩戶住在六樓對門的鄰居。這個社區每層樓只有兩戶人家,出入需要使用磁扣控制電梯和樓梯間的安全門,並且有保全人員24小時值班,安全措施嚴密。

 

某天,鄰居A在家門口裝了一個監視器,監視樓層的公共區域,包括電梯間和走廊。鄰居B覺得隱私被侵犯,因為這個監視器會拍攝到他和家人每天進出家門的情況。於是,B起訴要求A拆除監視器,並賠償精神損失。而A辯稱他裝監視器是因為車子在停車場被破壞,擔心安全,且裝設前經社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同意,只拍攝自己家門口範圍,未侵犯B的權利。[1]

 

【法院的判斷】

法院認為,A在公共區域裝設監視器需要經過所有住戶的同意。A未經同意在公共區域裝設監視器,妨害了其他住戶對共有物的管理權。此外,現場勘驗顯示,監視器的拍攝範圍包括了B家的門口,確實對B的隱私造成了侵害

 

法院還指出,社區的門禁系統嚴密,住戶需要磁扣才能進入各自的樓層,並且有保全人員24小時值班,已具備充分的安全保障措施,因此,A再裝設監視器的行為沒有正當理由。

 

最終,法院判決A必須拆除監視器,並賠償B一筆精神損失費。原因在於,即使在公共區域,住戶也應該有一定的隱私權,且A沒有必要再裝監視器來保護自己。

 

A不服一審判決,提起上訴。他堅持認為自己裝設監視器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,並且經過了社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的同意。然而,二審法院經過審理,仍然維持原判,駁回了A的上訴,並要求他承擔二審的訴訟費用。

 

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】

在公共區域裝設監視器需要得到所有相關住戶的同意,即使是為了自身安全,也不能侵犯他人的隱私權。不當行為可能導致法律責任,包括拆除裝置和賠償損失。社區生活中,大家應互相尊重和遵守法律,共同維護和諧環境

 

此外,處理鄰里糾紛時應尋求合法解決方案。如果感到安全受到威脅,可以向社區管理委員會或警方報案,而不是私自行動。法律也提供保護個人權利的途徑,如申請保護令或尋求法律援助。

 

作為律師,我們可以提供以下幾點幫助:

 

●           法律諮詢:讓大家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採取的法律行動。

●           證據收集:幫助收集相關證據,以證明監視器對其隱私的侵害。

●           法律文件準備:協助準備必要的法律文件,包括起訴書和相關申請。

●           訴訟代理:在法庭上代表當事人,為權益辯護。

●           和解協商:如果有可能,協助當事人與對造進行和解協商,尋求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。

 

總結來說,這個故事提醒我們,社區生活需要彼此尊重和包容,任何行為都應該以不侵犯他人權利為前提。在面對糾紛時,應該冷靜處理,依法辦事,這樣才能維護一個和諧、安全的生活環境,訴訟狀況依據個案情形不一、兩造攻防應對造成情勢扭轉等,均涉及高度法律專業,建議尋求律師處理,時刻判斷風險及利弊,以保障自身權益


[1] 改編自台灣高等法院第106年上字第651號判決。


⚠️若您有相關法律權益問題需要協助

請盡速聯絡律師好鄰居法律諮詢協助

➡️撥打免費法律諮詢專線0800 800 905

我們提供您免費法律諮詢服務

最專業的刑事律師團隊線上即時協助您

避免錯失黃金訴訟期間

幫您爭取最佳利益!



Comments


LINE-02.png
bottom of page